民国时期大学精神溯源:政治与教育的二重唱
汪求俊;
摘要(Abstract):
民国期间高速发展的大学教育与紊乱政局看似相悖,但在特定的时空范畴内,二者相互影响,培养出大批高端人才。民国时期大学精神之根源在于:政治与教育短暂分离,高等教育行进在正确的轨道上;高等教育经费相对充足,高校师资流动频繁;教授集中西优秀文化之大成,个人素养极高;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KeyWords): 民国;精神;政治;教育;二重唱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6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JAS161032)
作者(Author): 汪求俊;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刘超.中国大学的去向——基于民国大学史的观察[J].开放时代,2009(1).
- [2]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 [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 [4]张国有.大学章程(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 [5]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国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 [6]邵纯.胡适对“全盘西化”的自我更正及其他[J].书屋,2010(1):44.
- [7]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 [8]陈远.逝去的大学[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
- [9]吴锦旗.民主与自治的典范:民国大学中的教授治校制度[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1).
- [10]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 [11]吴鹏.学术职业与教师聘任[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 [1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 [13]陈明远.文化人与钱[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 [14]陈明远.何以为生——文化名人的经济背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 [15]汪求俊.论大学精神的式微与复归[J].大学(研究版),2016(12).
- [16]文廷式.纯常子枝语[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
- [17]教育部统计室.中国与世界主要各国之高等教育[R].二十三年度全国高等教育统计.1936.
- [18]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9-12]http://www.moe.gov.cn/s78/A03/ghs_left/s182/moe_633/201002/t20100205_88488.html.
- [19]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 [2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21]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
- [22]萧公权.问学谏往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2.
- [23]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八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