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
答会明;李利琴;李晓红;
摘要(Abstract):
对于孤独感的研究不仅是社会关系领域的重大课题,也是人格心理和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重要切入点。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从概念、大学生孤独感的产生、影响因素等三个方面对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KeyWords): 健康心理学;大学生;孤独感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陇东学院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高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项目编号:XYSK-0721)
作者(Author): 答会明;李利琴;李晓红;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飞.当代青年的孤独感分析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10-11.
- [2]李传银,许燕.孤独心理研究的回顾[J].社会心理研究,1999(3):14-16.
- [3]李传银.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干预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46-48.
- [4]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0(1):59-64.
- [5]张雪琴.大学生孤独感的分析与调适[J].卫生职业教育,2005(18):21-22.
- [6]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5(3):690-693.
- [7]孟晋.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2):113-116.
- [8]王希林,任桂英,赵晓明.孤独、抑郁情绪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6):367-369.
- [9]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等.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3):112-115.
- [10]李传银.549名大学生孤独心理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6):429-435.
- [11]李韬,姚斌,汪勇.大学生网络使用与孤独、抑郁的关系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83-85.
- [12]黄才炎,严标宾.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3):255-257.
- [13]梁晓燕,黄燕,魏岚.宿舍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大学生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教育理论及实践,2006(11):43-45.
- [14]张翔,常保瑞,赵燕.不同性别及科系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孤独感及心理健康的差异[J].中国临床康复,2006(42):34-36.
- [15]吴剑,蒋威宜.孤独感及我国小学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8):105-110.
- [16]王宏伟.浅析青少年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3(1):19-22.
- [17]马瑞清.探析大学生孤独心理的成因与防治[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1-116.
- [18]陈富国,陈红.当代青少年孤独感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淄博师专学报,2006(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