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世响
无论教育还是教学,都极其缓慢地进展着,教育和教学都是一个场景或者情境,其本身固有的味道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场景或者情境。一次社会变革也许会产生些许奇迹,然而,人的本质不会出现奇迹。教育和教学要把人带到家与园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走进家园。
2005年04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宝乐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体系。依据少数民族地方实际需求和民族文化特征,构建在满足国家统一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系,是现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开发和建设内蒙古地方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突出地方性和民族特色。
2005年04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南丁
日本的特殊教育经过战后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已纳入义务教育。为了使特殊教育在新世纪有更大的发展,真正实现融合教育,日本又开始进行新的改革,今后的特殊教育将向特别支援教育转变。
2005年04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史凤春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延伸至高中阶段,正确认识并实践新课程对高中教师来说已成当务之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并非不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综合,并非不要单科;重视实践,并非淡化课本知识;强调民主,并非不要集中;重视发散性思维,并非标新立异;鼓励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并非装腔作势。
2005年04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魏兆锋,冯文全
主体性生成于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对象化活动,而主体间性则生成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在教育领域,既有主体—客体关系存在,又有主体—主体关系存在;就像主体性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种客观存在一样,教育领域原本就有主体间性教育的一席之地。主体间性教育的提倡,旨在还它以应有的地位,也是为了化解教育领域个人主体性的危机。
2005年04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陈秋荣
课堂学习具有选择性、实践性、创新性和社会性等现代特质。对现代课堂学习活动的科学指导,必须根据课堂学习的特质及其要求来展开。
2005年04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海涛
我国古代科技教育的实用性非常明显。科技教育多为现实生产生活的应用性技术教育,缺少纯数理性的科学教育。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世俗性、实用性的背景分不开,也与我国儒家教育传统经世致用的教育观影响分不开。
2005年04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嘉荣
经过培训,音乐骨干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有了新的变化,其教学探索无疑给我区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对推进我区基础音乐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还需“建立信息联络网”、“提高音乐本体文化修养”、“培养读书习惯”等方面进行加强。
2005年04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瑞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开始关注个体价值、个性教育、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教育价值,其中对“生命意义”的关注成为一个核心主题。生命德育模式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师生关系以及教学方法等均以生命关怀为统一点和中心点。
2005年04期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屈陆,刘晓英,冯文全
制度和生活与学校德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德育制度提供道德规范和营造德性氛围,德育生活化则致力于实现规范和促进外在向内在的转化,两者统一于个体德性的养成。当前学校德育制度建设已走入误区并使学校德育异化成为“制度化德育”,学生的学校生活也被异化为一种特殊形态的生活,学校德育应关注德育制度建设,关注以学生的学校教育生活为主的全面的生活并努力实现德育的生活化。现实的学校德育工作应走出以往德育制度的误区,切实抓好制度和生活两个基础方面,这是迈向德育实效的第一步。
2005年04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陈国明,吴伟强
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前者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后者是以成人的世界和社会的要求为本,体现社会的意志或成人的意志,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作为对传统德育高耗低效现状的反思性选择,现代德育正实现着从“重教”到“重学”的路径转向:在德育内容上,由掌握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向;在德育方式上,由重灌输向灌输与选择整合转向;在德育过程中,由认知性德育向活动性德育转向。
2005年04期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桂兰
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网络成为青少年学习、交往和休闲的重要手段。而随之产生的网恋,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给青少年带来一些心理障碍;耗费青少年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易使青少年道德沦丧,变得缺乏真诚和责任感;诱发犯罪等。对此,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从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等方面给予积极的引导。
2005年04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阮为文
“问题学生”及其教育的边缘化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长期存在着,已成为制约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转变教育观念,是抓好“问题学生”教育的前提;捕捉教育契机,是抓好“问题学生”的教育关键;建立学校与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是抓好“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基本保证。
2005年04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0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金国苗
主体意识的强化、求实性和独立性的增强、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强烈倾向性,是当代学生的思想特点。人既有社会性又有自然性,既是“社会的人”又是“现实的人”。现时代的班主任工作过分追求整体效应,追求整齐划一,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育事倍功半。班主任工作要适应学生思想的新特点,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班级德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2005年04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淑杰
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问题是一个涉及如何看待心理发展本质的理论问题,它还与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存在的,发展连续性应该是内在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或结构,我们应把儿童放在环境背景下来研究发展的连续性。
2005年04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腰秀平,姚雪梅
考试焦虑现象是我国目前中小学生中存在的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已经受到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的广泛重视。考试焦虑更多的受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因此对于考试心理的研究应该有自己的特点。
2005年04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8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张茗
使用镶嵌图形测验从203名高三学生中挑选出58名典型的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被试,采用认知方式和有无配图文章2×2设计,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插图组阅读成绩显著高于无插图组;在理解类题目中,认知方式和呈现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插图组场依存性被试成绩显著高于场独立性被试。
2005年04期 51-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向飞
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在生理上的质变,心理也开始发生质变,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觉醒、独立倾向膨胀等。在进行教育时,要获得他们的信任,根据其心理发展特点来选用相应的教育渠道和方式。
2005年04期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师远贤
儿童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吸收而建构起自己最初的心理和精神的胚胎。吸收性是儿童心理的重要特征。吸收意味着更深地融合,吸收意味着更高的能动性。儿童心理的吸收特性要求幼儿教育更多地重视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教师更多地服务于儿童而不是驾驭儿童。
2005年04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朱婷婷
“严父慈母”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家庭教养方式。从表面上看,这种教养方式与Baumrind所说的权威型教养方式相似,但调查显示,中国传统教养方式中的“严”,常常成为使用严厉的惩戒方式如打骂、罚站等躯体虐待的方式对待孩子的代名词,这样的教养方式不仅会造成对儿童的身体伤害,更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2005年04期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9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朱利群
贫困山区受自然、人力财力所限,无法建立正式的幼教机构。“大篷车幼儿园”作为一种非正规的幼教机构,针对贫困山区的特点,创设了相对完整的活动课程模式、探索了相适宜的活动形式。一年的实践证实,它能极大地促进贫困山区的幼儿教育,值得推广和普及。
2005年04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钱海娟
常规教育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点。分析教师实施常规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在此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反思幼儿园常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不合理行为,目的是使教师实施常规教育的过程更科学、更具人性化,以保证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2005年04期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7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张晓冬
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策略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教师实践性知识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表现在它不仅在新手教师向专家教师转变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而且在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主体精神的确立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5年04期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姚海莹,赵嵬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目标,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已成为目前教师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合作教学情景学习模式给我们的教学实习提供的借鉴是:大学教师与一线教师的合作,实习教师与一线教师的合作,可以避免大学教师和一线教师在指导实习教师上出现的两个“极端”,即一个侧重理论高度,一个侧重实际的、可操作的具体经验,避免造成实习教师无所适从;实习教师要与指导教师共同交流,共同教学,指导教师要给予实习教师以充分的指导,包括协助实习教师备课、评课等,让实习教师尽可能地学到有经验教师的“缄默教学知识”,并内化到他们自己的教学中,实现自我专业水准的提高。。
2005年04期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黄宗芬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时空的开放性、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实践性、学习评价的差异性等特点,在新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地位、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教师要适应网络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成为课程的组织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工作的合作者、情感的支持者。
2005年04期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崇爱
教师对新课程的神秘化或简单化的错误认知、教师的自我扩张和自我萎缩以及静止片面的学生观等认知障碍,情感冷淡、紧张恐慌、沮丧失落的情绪障碍,孤僻沉闷求稳、清高傲慢狭隘的个性障碍等,已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严重的阻碍。积极引导、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了解悦纳自我、完善自我,解除心理包袱,勇敢面对现实,挑战自我,积极参与研究实践新课程,已成为当务之急。
2005年04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郭晓丽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农村复式教师存在着学历偏低、师德危机、知能结构不合理及缺乏专业自主权等问题。在推进农村复式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农村复式教师的师德和知能、专业化的社会保障、终身学习等问题。
2005年04期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根林
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教师角色的转换是关键,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者、权威者、主讲者转换成引导者、参与者、旁观者、倾听者,真正彻底地将课堂还给学生。
2005年04期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朱于新
成功的语文教学,要遵循教学规律,也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心理素质,凭借教材,挖掘美学的因素,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创造美的意境,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尝试建构语文审美教学动态化模式,实现审美化语文教学,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课题,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2005年04期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曲洪艳
研究课正在走入中学语文课堂,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地位,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包括各学科之间、学生主体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探究质疑的精神与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以及学生独立品评作品的思维能力。
2005年04期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慧玲
目前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着教师积极性不高、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要求存在距离、课程资源短缺、教师培训低效影响课程实施、家长与校长及社会对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支持力度不大等问题,其改进对策有:调动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积极性;搞好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加强课程资源开发;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新课程深入人心。
2005年04期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文秀
抓住热点,理论联系实际,是高考政治学科命题的最重要原则,疏理好本年度的热点问题,区分轻重缓急,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与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005年04期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田桂梅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形成适应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格局,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之一。在此趋势下,中学历史教材建设增加少数民族科技史的内容,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2005年04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钱淑芳
电视文艺节目实践的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电视文艺节目的理论指导,使学生尽快地掌握理论,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加便捷地理解理论知识,进而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当中。
2005年04期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学文
语文教学中的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上,只有内隐学习占主导地位,外显学习协同作用,才能落到实处,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的效果。
2005年04期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钱江
学习策略是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和探讨热点。高中哲学常识课具体学习策略研究应与高中哲学常识课教学实践相结合,探讨出适合高中哲学常识课教学实践的具体途径与方法,以促进高中生哲学常识课学习能力的形成,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005年04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宏英,舒励
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积累学生的元认知知识、丰富学生学习的元认知体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元认知监控等途径,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具体方法有师生示范、强化学生目标意识、鼓励学生及时提问、注重学生思维过程展现、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等。
2005年04期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方君,李斯琴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高中历史的特定问题为载体,以类似历史研究的方式获取材料、解决问题,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过程性、主体性、综合性、情境性、论证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历史教育本性的回归,是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与教学的变革。
2005年04期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郝建彬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应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历史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把握历史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结构,立足初中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教学实施途径主要有:常规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历史活动课中的的探究性学习、课下自主探究性学习等。初中历史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可行而有效的,但应不断改进、完善和创新。
2005年04期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胜利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教学中应突出美术欣赏的趣味性,充分发挥美术欣赏特有的魅力,选择的美术作品能形象地吸引学生,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2005年04期 11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明祥
影响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有动机、兴趣、自我观念、鉴赏。数学教学培养积极的情感因素,应从培养和谐的师生情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数学美等方面入手。
2005年04期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汤进有
教学目标的编制,需要对新课标和教材有准确的把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成功喜悦。落实合作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2005年04期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